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歸國報告書] 阿拉伯與伊斯蘭萬花筒(三)

古人道寫作艱辛,方有爬格子之嘆;
時至今日全球化時代,作者不爬格子,手指在鍵盤上練舞,
背後是同樣的絞盡腦汁。

這個歸國報告書系列終於來到要求底限的最後一篇,
要謝的人太多,不如就謝天吧。


這篇依舊是書寫約旦這個阿拉伯民族建構成的伊斯蘭國家,
不過採比較漫談的總體政治經濟觀點。


對台灣社會來說,其實約旦社會是個非常有趣的對照。
台灣是個以貿易為命脈的海島,也是移民型社會,
卻因為歷史的因緣,而被移植了大陸型價值觀,安土重遷。
(註:此觀點來自這篇部落格文章
http://blog.yam.com/eoiss/article/21660563)

而約旦是個內陸國家 (幾乎,約旦僅有的出海口是南部海港城市Aqaba)
一方面因為缺乏資源又地處列強環伺之處,而被迫採八面玲瓏的國家走向,
一方面其傳統遊牧民族的社會型態,讓人民習於遷移,
但另一方面,在伊斯蘭傳統的影響下,約旦的人們又非常重視家庭。


跟台灣很像,卻又很不像。

報章媒體常說,臺灣過去的經濟成就,
很大一部分來自"一個皮箱走天下"的臺商。
就這點來說,約旦跟台灣也很相似。
只是我們出口的多是創業家與國際業務,約旦出口的卻以職員居多。

在阿拉伯世界中,約旦算是資源非常少的國家,
缺乏石油讓這個國家必須想盡辦法在經濟上另覓出路。
雖然有約旦河可以經營一點農業,也有一些磷啊鹽的礦產,
但都不是能夠大發利市的產業。

無法依自然資源獲利,那只好出口地景與人才,
所以除了旅遊業之外,約旦很大一部分的經濟是靠海外收入,
也就是約旦人到別的阿拉伯國家去工作,再把錢匯回約旦。


聽許多人說過,像阿拉伯大公國這樣石油資源豐厚的國家,
一個隨之而來的社會現象就是,人民很懶惰。
因為錢財等於是從天上掉下來,自然也不覺得努力工作很重要。
相較之下,同樣說阿拉伯語的約旦人簡直是極端的刻苦耐勞。

另外,約旦的教育水準在阿拉伯國家中算得是中上,
本國好的工作機會又少,以當地平均物價與薪資來衡量,
生活並不容易,所以很多人畢業後會到國外去工作賺取高薪,
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


其中一位就是我實習公司同事Dana的父親。
Dana的父親是約旦人,但婚後就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工作,
所以Dana跟她的一雙弟妹是在別的國家長大的,
直到她上大學才一起回到約旦就讀。

我們公司的薪水在當地已經算不錯,但想存錢的話,
並無法支應太多的娛樂生活。
人獨自在異鄉,身邊有些存款總是放心一點,
所以我實習初期在財務上相當節省,
另外一位與約旦先生新婚的中國同事有經營家庭的壓力,
對家用更是精打細算,能過得去就好。

這樣過了幾個月後,當我受邀第一次到Dana家玩時,
非常非常的驚訝。
很舒適、很豪華、很富麗堂皇的房子與裝潢,
還是獨棟有前後院與花園的。

那可能我在約旦賺一輩子的錢都無法負擔的起,

但前面說過了,我的公司其實薪水給的不差。
就此,我深刻體認為什麼Dana的父母會選擇繼續留在國外工作,
而不回到約旦。

但很有趣的是,Dana仍與其他約旦人相同,
即使家人四散各地,仍非常重視家庭。


因為我也曾在AIESEC待了四年,
所以當我剛抵達約旦時,
兩個AIESEC總會國際幹部室友第一件跟我哀嘆的事情就是:
當地人非常重視家庭,甚至到了讓AIESEC有時很難運作的程度。
比如說,常常週末約好要開會,可是要是家裡發生甚麼事情,
絕對是家裡優先。

我本來想,這沒甚麼嘛。AIESEC Taiwan也常發生這種事。
東方社會本來就這樣,可能對兩位出身西方社會的室友比較難理解罷了。

然後過了一陣子之後,我發現我的認知大大有誤。

當地人熱愛家庭的程度,即使在台灣也不常見。
這會在很多小事情上顯露出來。


比如說,對當地年輕人來說,親人就是朋友。
我沒有兄弟姊妹,所以原本很羨慕有兄弟姊妹的同學。
但後來長大後才發現,
許多人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其實大大勝過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兄弟姊妹。

在約旦,年輕人不只是花很多時間跟兄弟姊妹相處,
甚至很多人的朋友圈,就是他的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
可能再加上一些同事和朋友,或者是親人的同事與朋友。
完全是以親人與家族為中心擴散的人際圈。

我在台灣問十個朋友週末要做甚麼,可能會得到十個答案;
但在約旦,大概會有八個回答他週末要跟家人一起出去玩。

這也反應在AIESEC的會員參與上。
姊妹或兄弟檔在AIESEC Taiwan偶爾有聽聞,但不算常見。
在AIESEC Jordan那可是常態,一個party裡隨便數數都有四五雙兄弟姊妹。
之前談到的那位家有三女一男的總會幹部,除了弟弟還在念高中,
三個姊妹都先後加入AIESEC,而且絕對不屬幽靈會員。


又譬如,我受邀到Dana家玩的那一次,因為她的老家在別的城市,
得搭客運才能到。因此在等車時,我們聊起了各自的家庭。

結果Dana竟然從她的皮夾裡掏出了大概十幾張照片,
有家人的合照、全家福、也有單人的大頭照等等。
然後再開心的跟我說哪個人是哪個人,
年紀多大,多久前見過一次,現在住在那個國家等等。

其實她很多親人也都是兩三年才見一次面,
可是那一整疊照片跟如數家珍的神情,
讓我好驚嚇,也很佩服。


重視家庭,親人就是朋友,卻可以輕易的接受家庭成員的分離。
這對在台灣長大的我來說,真是再奇妙不過的事情了,

就我在台灣看到的狀況,似乎是相反的。

有些人完全跟家人不熟。高中時有次跟同學聊天,
很好奇的問她:"妳都怎麼跟妳哥相處?"
結果,"啊,我跟我哥不熟耶?"

......妳們都在同一個屋簷下住了十六年,為什麼會不熟啊......

有些人則是莫名的被家庭牽絆住或牽絆住別人。
很多人不太能接受家人定居在國外,或者與外國人通婚,
但實際上也未必花多少時間與家人相處。


這種事情很難說好與壞,從各種角度都是。

也許因為約旦人可以輕易的接受分離,所以不會留下來為自己的國家奮鬥,
優秀人才都外流,國家怎麼強盛?

也許因為台灣人難以接受分離,所以工作外派這個選項越來越不受到喜愛,
即使我們本就是個以貿易為命脈的海島。

在古代,通常都是戰亂和貧窮讓人沒得選擇的顛沛流離,
到了現今這個和平的時代,離鄉背井卻依舊成為潮流,
不管是因為自己的選擇,或者因應這個世界的變化而不得不為之。

我忍不住想起張愛玲那段知名的文字: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變。"

不管時代怎麼變化,似乎不變的是它的複雜,
所以人們的選擇也是一樣。
那麼,不要想太多,順著時機因緣與自己的心意,
好好做好每一個決定,然後愛己所選,才是最重要的吧。

也許,這是我從熱愛家庭,但也能坦然接受分離的約旦人們身上,
所能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2 則留言:

Alex 提到...

真的是歸國報告"書"呢 呵呵
很詳盡唷

Chen-Yi 提到...

謝謝:) 樓上是AIESECer?或者是新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