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歸國報告書] 阿拉伯與伊斯蘭萬花筒(一)
從約旦飛回臺灣的那個夏天,想跟親友分享所見所聞的衝動總是久久不滅,
想分享研習中的快樂,認識的諸多朋友,
還有與臺灣南島風情天差地遠的黃漠風光。
不過常常看到照片,親友問的第一個問題是:
"你為什麼不用戴面紗?" 或者 "你為什麼不用包頭巾?"
這就說來話長了。
首先,阿拉伯跟伊斯蘭這兩個概念得先分清楚。
因為中東知名的宗教紛爭,又因為台灣的穆斯林(Muslim)人口不多,
所以大家想到伊斯蘭時,總聯想到阿拉伯。
但事實上,這兩個概念只是高度重疊,並非相同。
阿拉伯是民族,伊斯蘭是宗教。
在國際上,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
跟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tion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有很多成員國是重覆的,但是組成仍然大不相同。
像歐洲的阿爾巴尼亞、非洲的尼日、亞洲的印尼、南美洲的圭亞那,
都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會員國,但並不屬於阿拉伯國家聯盟。
而位於中東的伊斯蘭國家們,國情也大不相同。
整體而言,從北非到阿拉伯半島這一整塊伊斯蘭世界,
就我淺薄的了解來看,越東方越保守,越西方越開放。
位置位於中間地帶的約旦,社會風俗以伊斯蘭的標準來說已算開放,
但仍保有許多傳統的色彩,所以才會出現有些婦女會包頭巾有些不包的現象。
而位於西方的沙烏地阿拉伯則仍極為傳統,婦女只能露出兩顆眼睛與雙手。
除了婦女服裝外,在喝酒這件事上,伊斯蘭各國國情也相差甚多。
AIESEC Jordan的歷史其實很短,雖然AIESEC本身是1948年創立的,
但AIESEC Jordan卻是2006年左右才成立,
並在2009年才得到正式的會員資格。
在鄰近國家裡,因為AIESEC Tunisia算是發展相當不錯的大國,
所以待在約旦的那半年,
我就碰到三個來協助AIESEC Jordan發展的突尼西亞AIESECer。
讓我驚訝的是,突尼西亞的AIESECer可以喝酒,而且很愛喝。
也許是因為突尼西亞比較靠近歐洲的緣故,總之,他們在這點上是很開放的。
事實上,我在約旦待了七個多月,
如同前面文章所說,前面幾個月我們這些外國人幾乎是跟酒絕緣的,
是一直到四五月時,有個突尼西亞的AIESECer帶頭領著大家去當地的Bar,
後來的研習生才跟著喝起酒來。
但這後來其實也造成了一些問題。
我個人認為,"學著入境隨俗"其實是研習計劃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透過這個過程了解當地人的真正生活,
那也代表了對當地文化與社會的尊重。
不包括參加研習計劃的時光,我自己在AIESEC待了四年,
其中有一段時間,常聽到一種批評(或說反省)的聲音是,
"這個組織不過是依附著全球化趨勢、貪婪的商管力量的一份子"。
我並不同意上面這句話,
但如果一個研習生對於尊重當地文化的概念與意願低落,
那麼研習計劃就真的很有可能變成"有害的全球化的一部分",
而研習生也喪失了這個計畫所能提供最寶貴的一部分學習。
當然研習生們畢竟出身於不同的文化社會,
總是會有一些很難改變的習慣。
但有沒有對入境隨俗這點抱持誠意,有沒有付出努力,
當地人其實是非常敏感的。
回到我在約旦的經歷,在這樣一個較為傳統的伊斯蘭社會中,
由身為穆斯林的突尼西亞AIESECer帶頭在外國研習生圈子中喝起酒來,
其實是很弔詭的一件事情。
我親眼看過約旦與突尼西亞AIESECer彼此在這點上經歷的Culture Shock,
(i.e. 約旦AIESECer瞪著突尼西亞AIESECer筆電桌面上的烈酒廣告圖片
說不出半句話。 → 由此可見他們到底有多愛喝...)
所以我想,即使同是穆斯林,在不同的國家與社會風俗下生長的人們,
對很多教規的看法,也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認知。
畢竟有些宗教習俗是來自於入境隨俗,或者時日一久在當地社會演變出來的。
但也有些宗教習俗是源自於古早的經典要求。
來自對於中東所知甚少的遠東,對伊斯蘭教的瞭解又太少,
我能談的也僅至於此。
不過,阿拉伯跟伊斯蘭世界絕對不是一塊鐵板,這是確定的。
雖然前面的文章筆調尖銳了些,談的也都是些很尖銳的話題,
但整體來說,這七個月半的時光讓我深深喜歡上這個文化。
那是很多元、很豐富,在我心目中也相當值得探索的一個文化。
畢竟再怎麼說,阿拉伯可也曾經是個有能力與與歐洲相抗衡的龐大帝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