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於Day 108於約旦
今天是抵達約旦的第一百零八天。
來之前我就算過了,七個月半的研習,其實也不過就兩百三十幾天而已,所以現在幾乎已經去掉一半。
而最近也特別有種想要檢視自己生活的心情。
一方面是很多重要的事情塵埃落定,包括申請到約旦一年期居留權,讓我終於能夠安心的說:"我會在這裡待到六月底",雖說拿台灣護照申請居留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但居留證到手之前畢竟沒辦法完全安心。
另外,來這裡之後,三個月內經歷了伊斯蘭Eid長假、聖誕節、元旦新年、中國農曆年、西洋情人節,一堆的節日代表一堆的活動和聚會,雖說熱鬧有趣,但也佔去上班外的大部分時間,而從今天起到六月底前,都不會再有任何特殊節慶(終於^^"),也是讓心情沉澱下來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當研習計劃到了第四個月,平日生活的許多事情不再新鮮、週末也不會再想要到處亂跑,規律而穩定的生活成為正軌之後,也開始是時候想想,接下來的四個多月,想要在這裡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按照AIESEC慣例:Re-Plan之前先做Review。
想計劃之後的四個月半,先來回顧一下之前三個月的紀錄。
其實也不難,用三個關鍵字就可以解決:上班、做家事、參加聚會。
某種角度來說,幾乎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
語言是一個原因。
因為我是整間公寓裡每天最早起床、最早出門的人,所以每天上班前是沒有機會和室友聊天的,而踏出家門後基本上就是一個阿拉伯文的世界,不管是路上行人聊天、公司裡同事談話、商家招牌或產品上的文字、甚至是電視螢幕上的字幕,通通都是我不了解的語言,加上我的工作幾乎不太需要說話,也就是說,一個星期內有五天,從每天早上六點到晚上七點,除了偶爾用英文和同事討論事情之外,雖然我身處人群之中,但事實上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
這種日子對有些人來說並不好過,就像以前有位研習生講過的:在研習計劃中,你必須學會跟自己相處。Wesley以前抱怨過這點,我倒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情況。因為這樣的日子,真的會讓人靜下來,好好思考很多事情,不管是過去或者是未來,就大學剛畢業來講,尤其是個不錯的時間點。
聽不懂週遭語言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會放更多注意力在觀察人事物本身。對我來說,每天出門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欣賞路上的風景,尤其約旦這個國家人口並不稠密,所以幾乎沒有高樓大廈,若要舉出我最喜歡約旦的幾點,其中一點一定是這裡的天空和地平線。
在這裡放幾張每天上班時路過風景的照片給大家看:
這是公寓隔壁的清真寺,我來之前知道伊斯蘭教每天要禱告五次,但不知道清真寺會負責"廣播"禱告,以確保鄰里內每個人都聽的到禱告聲。剛來的時候,每天早上四點都會被晨禱吵醒,不過久了之後就習慣了,現在夜夜好睡到天明XD
我住在一個小山坡上,所以每天早上要走大概十分鐘的下坡路到公車站搭車,這張是快到公車站的地方。因為路的對面就是約旦大學,所以這附近等於是大學城,商家很多、人來人往的,早上的車潮也不容小覷。(所以我後來學乖了,每天提早十分鐘出門就可以避免塞車)
與世隔絕原因二:不主動使用大眾媒體。
一來是沒那個時間,二來也真的沒什麼興趣。
是來到約旦後,才了解電視、報紙、雜誌、網路這些大眾媒體的存在與否,讓生活變的多麼喧囂,尤其是台灣。每天每天,許多家庭客廳裡的電視強力放送著新聞,影響著人們平日生活的認知與心情。
加薩攻擊事件尤其讓我有很深刻的體會。
我人就身處中東,甚至約旦就在以色列和加薩走廊的旁邊,但因為我在這裡不看電視新聞(我們有CNN,但晚上下班後還要看英文新聞實在是苦差事一件,何況我做完家事後也沒剩多少時間和精力),所以我是收到在台灣的朋友寄來關心人身安全的E-mail時,才知道有這件事情,然後用Google新聞查了之後,才大概了解整件事情的始末。(某種角度上來看真的是挺誇張的= =")
當然加薩攻擊對阿拉伯世界來說可說是一枚震撼彈,甚至連我不會阿拉伯文、又幾乎只跟都是外國人的室友相處,都能從不少蛛絲馬跡中感受到當地人的情緒很受影響(比如說公司同事或當地AIESECer常常寄來一些支援加薩地區的活動快訊等)。但由於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怎麼影響到約旦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又加上幾乎不接觸任何大眾媒體,結果就是我會在台灣BBS上看到關於加薩事件的文章,報導、討論、關心著這個就發生在我身邊不遠,卻了解遠比台灣親友少的事件。
這件事情也忍不住讓我開始思考,等回台灣後,到底要對這些大眾媒體採取什麼樣的使用方式,或者說,對於所謂的"社會議題"、"全球議題"要採取什麼樣的觀點。當初上大學時,有種理所當然該開始關心世界議題的感覺,一方面是主修國企本身就跟這些高度相關,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台灣的大眾媒體,總是用一種很強力放送的方式不斷告訴讀者或觀眾"你應該了解更多""你了解的永遠都不夠",到最後就是,總覺得身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或多或少有種吸收資訊強迫症,但諷刺的是,最後到底多少時間和精力是真正被貢獻到這些議題上呢?
以加薩事件為例,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關心或了解這件事情,甚至當室友們在討稐時,我參與的意願也並不高(其他話題我會參加,但以阿衝突這件事情我覺得短期內無解,加上背景知識不足,感覺討論的意義不大),但在室友的邀請之下,我花了一整個週末夜晚,去當義工幫忙打包要送到加薩走廊的援助物資,雖然挺累的,但能夠對這件事情有實質貢獻,我覺得很值得。(別小看一個週末夜晚,對一個朝八晚六、回家還要煮飯和做家事的上班族來說可是彌足珍貴)
這也是決定來約旦之後的心境轉折之一吧,珍惜commitment甚過一切,因為漸漸體會到,一個人所能給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時間。當初要來中東前,說實話是真的很猶豫,即使確保沒有人身安全的問題,但選擇在一個某種角度來說還頗鳥不生蛋的窮國家待上七個月,套句某位長輩開玩笑的評語─"真是吃飽太閒"。那時候跟香港的某家知名國際企業已經面試完畢了,正在等結果,但因為約旦這邊先確定給我Offer,讓我陷入嚴重的天人交戰。那時候腦袋裡想,"笨蛋都知道要等香港,反正要是香港那邊被拒絕了,約旦這邊拖一下,當備胎應該不成問題"。
可是我討厭這麼勢利的自己。
在AIESEC運行研習計劃四年中,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研習生通常只對先進國家有興趣,但一來僧多粥少,二來研習計劃本來的宗旨是用交流促進文化間的了解,所以總是儘可能的勸說研習生考慮一些比較沒那麼知名的國家,那等於是在倡導一種價值觀,"放開心胸去與不熟悉的文化做交流",而價值觀最有趣的部份就在於,用嘴巴說是一回事,把自己的人生投進去又是另外一回事,而Action always speaks louder,因為行動背後的代價是自己真實的人生與時間,相較動動嘴巴,那是強大許多的一種背書。
而現在我人在這裡了,回頭看台灣的大眾媒體,每天許許多多的議題被炒的熱翻天,但在人們真正的生活中,它們到底又佔去多少時間?不是說媒體不重要,如同上面所說的,媒體形塑著社會的整體認知,而人們多半又根據這些認知做出選擇,所以媒體的影響力真的相當關鍵。只是隨著年紀漸長,伴隨著在AIESEC裡的諸多經歷,越來越深刻的覺得,"少說話多做事"會成為至理名言絕對有其原因。社會議題的背後多半是由一種價值觀支撐,而價值觀是真實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和選擇,不是滿天橫飛的口水。
要是現在能有機會跟國企系的學弟妹說點話,最想說的就是,"想關心世界,就真的走出家門做點事情吧,就算只是走走看看也行。" 台灣的教育體系讓學生花了無窮無盡的時間在書本裡,念著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背著"成一家之言"的史記,但支撐著這些經典文學背後的壯遊精神,到底到哪裡去了呢?
話題扯遠了,回頭繼續聊我"與世隔絕的壯遊生活"。(笑)
來約旦之前,我跟一個在這裡的波蘭研習生聯繫過,套句他在網誌上寫的話"Living in Jordan was like a permanent holiday, even if I was working 10 hours a day on average."。而在待了三個月後,我有幾乎一模一樣的感受。(而且很湊巧的,我每天也工作至少九個小時= =")
這種桃花源似的生活氣氛,我想一部分跟經濟有關,另一部分跟文化有關。
就一個經濟體來說,台灣太小,又跟全球經濟連結太深,所以在各方面都很受外邊世界的影響,結果就是生活中的變遷越來越快速、越來越全面,又因為基本上整個亞太地區在經濟上多半傾向開放,若沒來到中東,我還以為全世界都是這樣子的,但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就以這波全球經濟衰退當例子,台灣社會在我出國那時,也就是失業潮實際開始之前,就已經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但即使是現在,雖說已經開始有事例證明約旦經濟多少受這波衰退影響,但我在約旦幾乎感受不到任何類似的悲觀氣氛。這裡的人不會每天早上關心股市跌了還漲了幾點、也不那麼緊張失業問題(約旦的失業率可是高達13%)、更不會一直焦慮或批評政府說它們什麼事都不做(不好意思,這裡是個"王國",罵政府等於罵皇室,不是一件很OK的事情= =")。
雖說我並不看當地新聞,無法確定是不是有更多經濟衰退的報導在裡頭,但就以一個旁觀者來看,在公司、在AIESEC裡和當地人相處時,整體氣氛仍舊相當平和歡樂,我甚至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完全忘記有全球經濟蕭條這件事情,是一直到一月中旬,開始養成每天瀏覽Yahoo奇摩首頁新聞的習慣後,才猛然想起"對喔,這波金融危機還沒結束",而我工作的公司甚至已經是和全球經濟連結度相當高的(IT公司、講求成本控制的軟體代工業、主要客戶為美國企業),就更別談其他當地機構了。
基本上,阿拉伯世界的經濟相當自成一體,在這裡商店裡一般民生消費品(食物、文具、日用品)如果不是Made in China,就是其他阿拉伯國家,而在資本市場上,阿拉伯世界開放程度又相當低(相信大家應該沒聽過約旦股市今天漲跌多少點),所以就這波金融海嘯本身來說,受創程度不高,不過因為約旦資源很少,且當地經濟目前仍相當倚賴外資及外援,我想等到時日一久,經濟本身還是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在文化上,套用外交部網站上的形容:"約人西化程度雖高,然早期游牧民族獨特之傳統及價值觀仍深植人心,好客有禮,愛面子,生活步調緩慢。" 就我了解,約旦人已經算是阿拉伯人當中,比較努力工作、重視職涯發展的一群,所以大家可以想像中東整體步調有多麼悠閒。除此之外,約旦社會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家庭"在這裡仍舊非常重要,情況跟中國傳統社會的大家庭很類似,所以我在這裡常常有種活在歷史裡的感覺。
舉例來說,這裡人多半下午三、四點就下班,而下班後時間幾乎都跟家人在一塊,週末更不用談。(除非特殊需求,不然約旦AIESEC週五通常是不安排任何活動的,因為那是"家庭日",孩子必須留在家裡,所以沒有什麼人會出現)。很多很多事情,家庭因素影響的程度,即使相較歐洲國家,台灣已經算是比較重視家庭的社會,但沒親身體會,在台灣長大的我仍舊覺得難以想像(我的歐洲室友們就更不用談了)。
換句話說,跟台灣比較起來,這兒的人花在家庭的時間比花在工作的時間多上太多,所以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受家庭影響更多、受工作影響較少,而家庭內的悲歡起落本就自成一個圈圈,通常不怎麼受外界影響,這也是我覺得這裡很像桃花源的原因之一。
忍不住猜想,要是這裡人有機會讀到〈禮運大同篇〉或是〈桃花源記〉,應該會覺得很熟悉吧。
與世隔絕的第四個原因,是和原本台灣生活中的一切隔離。
沒有一個人單獨到國外生活過的人可能很難體會,當你到一個新地方,除了行李箱裡的東西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要重新建立的感覺。
新的公司,新的工作內容。
快速適應並且上手其實是份挑戰,畢竟人家可是負責你用來付每個月房租的薪水,即使是實習依舊有其壓力。接手一份新工作本來就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了,何況是語言、工作習慣都異於原生社會的海外實習。
新的人際圈。
你必須開始在當地交朋友,否則除了和自己原本的親友聯絡外,就是一個朋友也沒有,下班後一個人過生活。雖說研習計劃已經有當地的AIESEC人接待,但人家並沒有義務要變成你的朋友,所以如何學習與人建立關係,也是我在這裡體驗深刻的挑戰之一。
新的房間,新的生活。
雖然我在台灣並不算是完全沒有生活經驗的人,但到一個新國家,單就作家事來說,生活中要面對的是新的廚房和食材、新的居住環境和購物模式、新的薪水、物價和用錢習慣、新的洗衣和用水限制......族繁不及備載。
這三個月以來,我感覺自己在做著一種生活的實驗:先把所有原本習慣的東西都抽離,然後再嘗試把一個個元素加進生活中,看看自己喜歡還是討厭;或者在接觸到好久不見的某樣東西時,才發現自己異常想念。
發現自己很居家,去大賣場時逛服飾店索然無味,逛生活用品區卻開心的不得了。
發現自己沒那麼愛看電影,週末寧願看書、和室友聊天或出門走走,就是不想開電視或電腦。
發現自己超愛薑和醬油的味道,偶爾煮道菜時加上一點,就是一整天的快樂。
發現自己在一大群人當中並不愛說話,但如果是跟熟悉的人們在一起,可以一聊三四個鐘頭還意猶未盡。
同樣族繁不及備載。
都是些小事情,像吟軒學姊寫過的,"沒什麼適應不適應,只是有些東西買不到、有些習慣無法維持"。
但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嗎?
很少有人說"我不適應我的人生",沒什麼適應不適應,日子每天每天都在過下去,只是比較快樂跟比較不快樂的差別而已。但這些喜怒哀樂,事實上都是由這些小事情堆積而成的,只是在原有的生活中,它們的存在理所當然,所以注意力就被拉到很多其他的事情上,而在其中迷失了。
是一直到開始過起這種什麼事情都要從頭開始的生活,才真的開始了解,什麼東西能讓自己快樂、什麼東西缺少不得、什麼東西即使薪水不多,仍覺得花錢花的值得,而當我們清楚知道什麼東西能讓自己快樂,並嘗試在生活中累積更多一些些讓我們快樂的元素,每天的日子也就會變的開心一些吧?
最後放張公寓裡週末夜晚的照片,來自不同國家的室友們,大家在客廳裡各做各的事情。對我來說,這就是在這裡生活最幸福的時光之一。
當然不是每個人的研習計劃生活都這麼家居,(我身邊就有不少夜夜笙歌的例子^^"),我自己也打算等天氣暖一點之後,要開始多到戶外走走、多見識各種事物,但三個月與世隔絕的生活,讓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我來說,是相當難得的體會。只希望研習計劃結束之後,在往後的日子裡,都還能保持著這樣的態度和心境。那麼不管人生中發生了什麼,應該都能讓自己過的更快樂一些些。
和大家共勉之:)